船行中流更奋楫 稳中求进乘势上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船行中流更奋楫 稳中求进乘势上
——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各项宏观政策效应迈步显现,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先降后升态势,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下半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如何布局中国经济,如何采取有针对性政策措施推动中国经济走稳走强,会议作出重要部署,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
积极应对不确定不稳定性挑战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全球经贸活动大幅萎缩。尽管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但受疫情影响,仍未根本性扭转世界经济的颓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世界经济面临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在其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今年全球GDP增速预计为-4.9%,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率预计为-8.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为-3.0%。
我国上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走出了V型反弹之势。不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经济形势的较大影响。在疫情影响下,周期性、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与外部冲击叠加交织,各种风险挑战此起彼伏。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故而,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出发,把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采取有效措施对冲各种风险,促进经济逐步复苏发展,也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中长期问题,巩固发展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以及逆全球化过程中掺杂越来越多的非经济性因素,使我们惯常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加快形成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成为必要,是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我们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拥有了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我国经济体量大,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其中消费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超过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随着人均GDP跨入1万美元关口,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不断拓展,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会继续彰显,为新发展格局不断厚植基础。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关起门来搞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亦是如此。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速、第三届进博会上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展览面积将比第二届增加14%……更大力度地对外开放始终是“现在进行时”,商务部近期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9.1%的外资企业表示将继续在华投资经营。美中贸委会最近对150余家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近年来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为外企在华生产经营创造了便利,美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市场。可以说,更大力度地对外开放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注入持续动力。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可见,扩大内需在新发展格局中居核心地位。为此,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等,会议提出的上述一系列举措,指明了持续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力点。进而,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消费与投资双管齐下,把内需潜力释放出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就有了强有力支撑。
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显示了中国经济下半年开局向好的态势。PMI作为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上半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的表现以及7月PMI的总体回升向好,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带来阵阵暖意。不过,由于疫情影响尚在,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不少困难,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因此必须继续强化宏观调控。
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是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求。概括而言,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这意味着,一方面,各项宏观政策要发挥好自身作用,比如,财政政策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各项宏观政策要注重形成合力,即集成效应,比如,就业政策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青年人就业影响,强化外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产业政策方面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区域政策方面要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政策都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精准配合,并协同联动,才能有助于发挥出最大的政策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关于宏观调控的表述中,“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是一个全新的提法。相较于“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这一新提法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升级和完善。当前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要发挥作用;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因此,在关注短期因素外,还要更加关注中长期问题,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而必须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解决。这也是“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的逻辑使然。
故而,“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意味宏观调控既要解决短期问题,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意味着把解决短期问题纳入中长期视野中,正如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从而,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把宏观调控的短期效果与中长期效果结合起来,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推动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