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新闻频道 >> 要闻

泥麻隆村变身记

2020-08-13 09:03:4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来自基层的“两山”实践

  泥麻隆村变身记

  ——全国政协委员张周平的扶贫故事

  本报记者 王菡娟

  “依靠药材脱贫,发展旅游致富。站在泥麻隆,你可以西望拉科寺,东迎旭日升,北观娘娘山,南看万亩田。”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张周平经常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推荐泥麻隆村,再配上几张美图,引得不少人发问:泥麻隆村在什么地方?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泥麻隆村,是个群山环绕,明净整洁的小山村,可以早观日出,晚仰繁星,夏赏牡丹,冬览雪山,四季皆景,步步为观。但在多年前,泥麻隆并没有张周平说得那般美好,村民守着这“绿水青山”却过着苦日子,全村500多人,近一半人口常年外出打工谋生,其中430人是扶贫对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为发展经济指明了方向。”张周平说。也正是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近年来,作为农工党青海省委的帮扶点,张周平帮助全村人民调整种植结构、培育良种、开发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道路,使守着“绿色青山”却过着穷日子的小山村变了样。

  调结构谋划致富路

  张周平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到泥麻隆村的情景。

  2013年起,农工党青海省委会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联点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和卡阳村开展扶贫工作。“我先去了一位贫困户家里,主人久病卧床。环顾四周,屋里的一面墙上竟然有个很大的裂缝,只能用蛇皮袋子塞些杂物填充遮挡,当时寒风呼啸,屋子里发出阵阵哨鸣声。”

  张周平没想到,距离省会不到50公里的地方,还有百姓过着这样的生活……一股难言的酸楚涌上心头,他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留给了主人。

  张周平下定决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并结合所在党派界别优势,张周平认为药材是可以调整种植业结构、高效利用撂荒地的理想作物。甄选再三,张周平最终决定试种黄芪、当归这两种耐寒、耐旱、喜日照,适应高海拔的药材。

  然而对农民来说,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毕竟冒着风险,为了鼓励村民的士气,张周平自掏腰包,把1万元钱递到村长手里面,让他们作为担保金使用:“你大胆去做,赔了算我的;赚了,你把成本钱还给我就行了。”大家被感动了,村长和一部分村民当即表示

  愿意跟着张周平一起干!

  育良种硕果累累

  但致富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

  张周平告诉记者,2013年,在对村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之后,当年,全村试种的黄芪、当归喜获丰收,药材品相好,个头大,其药用成分是《中国药典》所规定标准的3~5倍,未到年底药材便销售一空。但到了2014年,因为很多村民使用了一些无良商贩的劣质种苗,当归抽薹率过高,产量低,不仅没有挣到钱,有些村还赔了不少。

  张周平意识到,如果不“自力更生”解决种苗的来源和制约药材生产的技术难题,农民致富便无从谈起。

  为此,张周平又与农工党青海省委会的同志们一起,四处奔走,积极争取科技扶贫资金。最终通过与农工党内科技、医疗和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的专家联合申报题为《黄芪、当归等中药规模化种植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开发示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获得100万元的专项资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育苗育种筛选试验,不仅当归抽薹率从80%降低到了10%左右,并且品相好、个头大。试验田亩产高达1083公斤,亩均产值1.5万元。

  “农民应该还比较喜欢我。”张周平笑称自己体验到了“一夜成名”的感觉———因为当时他直到晚上10点多还在接听来自全省各地农民咨询技术的电话……在这之后,在湟中县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区县的当归、黄芪种植规模呈燎原之势,迅速扩大。海东市的互助县、乐都区,西宁市的大通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等地纷纷试种农工党青海省委会培育的当归苗,就连当归主产区甘肃的种植户们也到青海来求教种苗培育经验。

  助推产业链再开致富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张周平心中,泥麻隆村的致富之路才刚刚开始。

  “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认识还局限在农业文明时代,因此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农业的发展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此,在张周平和农工党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泥麻隆村旺财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吸纳成员126户,占到全村人口的95%,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带动了四镇六村960户农户共同富裕,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此后,由农工党省委、省扶贫办、弘大公司参与的湟中凯发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于2015年成立。

  为了使药材种植进行产业化推广,形成完整产业链,农工党青海省委会率先向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药材加工园区的建议,并组织编制了《湟中县药材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规划》,建议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采纳。2016年10月,投资5650万元建设的“湟中县药材产业园区项目”在湟中县多巴镇黑嘴村建成并交付使用,成为全省首个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

  到2017年,湟中县种植药材2.2万亩,参与种植销售的扶贫专业合作社达6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泥麻隆村种植规模一直稳定在1200亩以上,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4万元左右。不但泥麻隆村实现了整体脱贫,而且还辐射带动了15个乡镇1000多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打造金山银山

  泥麻隆村脱贫了!

  但张周平并没有从此撒手不管,对于泥麻隆村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也为泥麻隆村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张周平说。

  在张周平的建议下,泥麻隆村还先后陆续试种了党参、大黄、药用牡丹、白芍、药用花卉等药材。期间,农工党员们又建议,从中药材加工、药膳品尝、自选销售、药材科普、田间知识和中药材保健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干旱浅山缺乏天然旅游资源的乡村发展经济探索一条实用的途经。

  2017年,泥麻隆村成功举办湟中县首届油用牡丹观赏节,大大提高了拦隆口镇和泥麻隆村的知名度。2018年,到泥麻隆村休闲观光的游客达到了10万人次以上。

  针对乡村旅游季节性强的实际,在继续利用种植药材和温室大棚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张周平根据泥麻隆的独特景观资源,指导村民打造“漫步药乡、闻香识花、重阳观日、中秋赏月、暗夜星空、登高望远”的徒步露营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4月在陕西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不仅丰富了‘两山’理论的实践内涵,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经济的基本遵循。”张周平说。

  张周平的脚步还未停止。不久前,他还利用回陕西探亲的时间,帮泥麻隆村联系醋厂。如今,“游美丽乡村,赏药用牡丹,观千亩药田,品农家药膳”的乡村旅游模式已呈现在世人眼前。

[责任编辑: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