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新闻频道 >> 评论

张连起:“新发展格局”之思

2020-09-03 17:11:4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应对疫情冲击和外部阻遏的短期之策、被动之举,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远景目标主动确立的战略方向,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

    梳理“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脉络。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联组会上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的表述从“逐步形成”到“加快形成”,使“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规律表明,在发展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后,都要逐步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构建外向型经济模式,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新要求。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模式”,科技发展也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城镇化率超过60%,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发生了较大改变,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丰富劳动力,转变为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等条件。而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随之逐步下降。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因此,紧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可以说,新发展格局依托的不只是国内市场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能否“循环”起来。

    新发展格局是有主次之分的持久战,是操之在我的新变局。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情大流行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面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全面地、辩证地、长远地看待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做好打持久战的整体准备,立足自身、深远谋划、主动调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经济发展复苏向好的确定性对冲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当然,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运行,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越开放,越要注重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在发展的内容中增强“安全”的维度,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韧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内为主,在动荡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底盘。从供给侧看,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联接断点。生产是整个经济循环的起点。持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首先要从供给侧发力,稳定制造业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壮大新动能,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从需求侧看,要坚决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要针对不同类型主体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打通阻碍需求潜力激发的痛点和堵点。既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也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增加投资;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做到花钱必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无效必问责。

    还应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都是动态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应对外部严峻挑战补短板,另一方面要运用新型举国体制锻长板。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增强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新发展格局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