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比肩世界任何大数据学术团队”
【一线讲述】
讲述人: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毛睿
时针拨回到2008年4月9日。当时,北京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还在甲骨文公司硅谷总部核心系统工作的我,瞬间被鲜艳的五星红旗点燃了家国情。我想,是时候回家了。2009年,我加入深圳大学,埋头攻坚从读博时就开始做的通用数据处理研究。
这项研究,属于基础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不但冷门,而且需要长期投入,愿意做且胜任的人少之又少。IT领域的“卡脖子”往往表现为“缺芯少魂”,即核心硬件和基础软件方面的差距较大。而通用数据处理正是应对大数据三大挑战中“多样性挑战”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我国大数据相关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部分成果集中在应用层面,基础理论和核心系统大都依靠国外进口。想全面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好的体制机制汇聚更多力量。
让我振奋的是,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具备体制机制创新的条件。市里决定建一批基础研究机构,攻关基础理论和核心系统,提供源头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的良师益友、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樊文飞提出,建立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界级大数据研究机构。
2019年2月,乘着深圳的政策东风,我追随樊院士创办了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以大数据为代表的计算科学基础理论,开发核心系统软件,打造中国原创基础软件品牌。成立两年多来,研究院的学术成果已可比肩世界上任何一个大数据学术团队。
回国十多年来,我真切感受到祖国的不断强盛。特别是近两年来,为了推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创新,各级决策部门充分分析原因,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制度,投入了巨量资源,并着力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对学术和工程等不同类型人才分类考核。这都是研究院飞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可靠保障。
解决“卡脖子”难题,道阻且长。但我坚信,有祖国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做到!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靳昊、严圣禾、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