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新闻频道 >> 要闻

从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冲刺

2021-05-14 11:19: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有话说
0

    应对劳动人口下降、老龄化加深、生育率下降等挑战,人口政策加速完善

    从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冲刺

    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仍然是第一人口大国,8.8亿的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庞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不过与上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人口出现“两降一快”等新挑战。十年间,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同时面临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快等结构性矛盾。

    面对挑战,我国正在加快出台促进就业系列举措和长期人口发展战略,长短相济解决人力资源供需矛盾。专家表示,当前情况下,要充分考虑产业转型,尤其是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创造一切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提升人力资本的条件,提高人力资本市场供求匹配能力,全力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

    挑战:人口“两降一快”等结构变化倒逼经济转型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人口保持了继续增长态势,十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的规模与前一个十年增加7390万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不过,我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老龄化进一步加剧,60岁以上人口比上个十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65岁以上提高了4个百分点以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还指出,劳动人口比重在下降,比上个十年下降了6个多点,出生人口总量也在减少。

    数据显示,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比2010年下降6.79个百分点。生育意愿也在持续走低,2020年总和生育率1.3。

    李晓超指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和育龄妇女减少、生育意愿不高以及生活节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有关。

    结构变化加剧了对人口峰值提前到来的担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此前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延续低生育水平下人口增长递减的趋势,甚至有可能提前迎来人口的峰值和负增长。我国或在2025年达到人口峰值,即将再次面临人口结构的重要转折点。

    不过分析指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2日表示,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口增速过去10年下降到近百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出生的婴儿比前一年下降了4%。“随着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是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她说。

    应对:政策长短相济优化人力资本

    尽管面临一系列调整,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宁吉喆认为,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3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进一步明确,将密切跟踪监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向相关部门及时反映新情况新变化,为深入分析研究优化生育政策提供有效统计信息支持。

    李晓超认为,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关政策的落实,生育水平会有所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的具体改革方案。方案会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也会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等。

    在完善长期人口政策的同时,稳就业促就业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等一系列举措也在加快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人们往往将劳动力资源等同于劳动力人数,实际上,资源是数量和质量的融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平均教育年限提高、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比例不断攀升,这是人力资本的基础积累;近年来,国家在促就业上不遗余力,尤其是近期频出促进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将就业不饱和或者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激活,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积累。

    机遇:释放“人才红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分析认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积极应对,释放“人才红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普查数据显示,“两降一老”挑战明显,但也蕴含一定机遇。例如,老龄化带来老年群体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银发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浮现。同时,老龄社会也会带来智慧服务等新需求,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力结构变化正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进程加快。他分析,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诱因,即诱导式创新的出现。从全周期的视角来看,由于新经济所凝结的物质资本创新构成了对于人力资本的部分替代,市场参与下降会使劳动者在就业周期和退休周期从保护性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获益减少。

    朱克力认为,在当下产业转型,尤其是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挖掘人才型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舸指出,近些年我国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还在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向高质量发展方向努力。在她看来,国家创新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社会体制建设等,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应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张盈华建议,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进就业公共服务等,以质量提升补数量短板,继续保持劳动力资源优势。(记者 宋振远 王文博 班娟娟)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