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新闻频道 >> 社会

三孩妈妈关注什么?受访者称降低教育成本等是焦点

2021-06-11 09:08: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
0

  做三孩妈妈,你准备好了吗

  每次,陈晨带着3个孩子同时出现在公共场所时,总会吸引路人的目光。也常有人上前问:“能养3个孩子,家里是不是很有钱?”

  陈晨有个7岁的大女儿和两个4岁的双胞胎小女儿。面对周围人的好奇,陈晨大都笑而不语。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政策一出,就成为微博热搜第一的话题。好几个同事把这则新闻转发给陈晨,她开始期待,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成为三孩妈妈,自己不再被看成另类。

  但相关调查显示,面对放开的三孩政策,大家更关心的是政府部门能落地哪些配套支持政策,才能让适龄人群释放生育意愿。

  家有三娃 冷暖自知

  陈晨是吉林省长春市一所“985”高校的教师,丈夫是一名律师。第二次怀孕产检,当医生告知是双胞胎时,陈晨和丈夫都是欣喜大过压力。

  陈晨有个妹妹,这几年她真切感受到父母生病住院时,亲姐妹之间的互相扶持。亲身经历让陈晨夫妻更坚信,养育3个孩子尽管眼下难处多,但孩子成年后赡养父母的担子却减轻了,多个兄弟姐妹也多一分照应。

  陈晨身材瘦小,怀上双胞胎后,她的孕期反应强烈,孩子还早产了一个月。“早产的孩子,身娇体弱。”同时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陈晨和丈夫有点招架不住,好在陈晨有公婆帮忙。可老人身体欠佳,每次照看孩子一两个月后,就要返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

  生养一胎的经验,在老二和老三身上不太奏效。出生后的数月里,两个孩子都要人抱着才能入睡。赶上丈夫出差,老人又不在身边,陈晨不得不带着三个孩子跟丈夫一起外出,因为晚上孩子要抱着睡又要喝奶粉,她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围着新生儿忙得团团转时,陈晨发现大女儿总是闷闷不乐地自己玩玩具。大女儿乖巧懂事,虽未直说,陈晨还是看出了老大对家庭新成员的到来有些情绪。

  为此,她和丈夫一起找大女儿谈心,还制订了计划,再忙也要每天抽出时间陪她学习和玩耍。

  无锡妈妈赵阳也有3个孩子,老大是10岁的女儿,老二和老三是两岁半的双胞胎儿子。让她备感幸运的是,她有一个下班后愿意照看孩子的丈夫,还有一个默默付出的母亲。

  白天,全职妈妈赵阳负责照看双胞胎儿子,由老人接送老大上学。为了不让赵阳脱离社会,丈夫和母亲还会经常给她放半天假,可以出门和朋友吃饭逛街。

  “能不能生二胎、三胎?”当身边朋友问赵阳时,她会说,如果有家人支持和帮助就可以生。

  新生儿的到来,总是让父母陷于忙乱。而在三孩家庭,妈妈要周旋于孩子的不同需要之间,身心俱疲是家常便饭。在赵阳看来,3个孩子互为同伴的幸福,是独生子女难以体会的。

  眼下,陈晨和赵阳已经感受到了生养3个孩子的自带福利:孩子能一起玩,不用父母一直陪伴,而最大的益处是,孩子可以从小学习与同伴的相处之道。

  多子女家庭教育应量体裁衣

  “一个精养,三个就开始散养。”多位接受采访的三孩妈妈表示,教育投入成倍增加而带来的经济压力是她们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20中国家庭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中产人群在支出结构上,教育支出比例为52%,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日常开销71.2%和房租房贷53.9%的第三大日常支出。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比越大。

  放开三孩的政策一出,二胎妈妈张欣家里就闹起了矛盾。“再生一个,说不定是个女儿,就算不是,三个孩子多热闹。”最近,丈夫的念叨让张欣有些上火。为了打消丈夫的想法,她给丈夫算了笔养娃的教育账。

  张欣夫妇在北京经营着一家钢琴店。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生意不比往年。他们有两个儿子,都在学习小提琴,每周各自一节400元的“一对一”课程。张欣对孩子寄予厚望,每个月还要再上一节1500元的大师课。仅学琴一项,两个孩子一年花费近6万元。

  目前大儿子在一所公立小学就读,学费不是压力。但张欣为只有5岁的小儿子报名了一家双语幼儿园,一年学费10万元。

  除此之外,两个孩子放学后还要上英语辅导班、跆拳道班。除了教育投资,每年带孩子旅游、参加冬、夏令营,开阔眼界,也是张欣的必选项目,每次费用在数万元不等。

  目前,每年用在两个孩子课外教育的花费要18万元左右,如果再生一个,张欣担心每个孩子都会因为家中财力有限而降低教育和生活质量。

  2019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商业教育辅导市场消费力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52.3%的家庭都会给孩子报校外辅导班,校外学习成为大部分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必选项。一到四线城市的选择比例在62%到67%之间。

  在陈晨看来,教育投入多少不能盲目攀比,课外辅导和兴趣班未必上得越多越好。

  身边的同事得知陈晨有3个孩子时,都替她发愁——“这得多高的教育成本?”

  陈晨有自己的教养计划,3个孩子都没有上幼儿园,而是在家学一套英语体系的全科幼儿教育课程,以线上直播和录播课程为主。不坐班的陈晨在家时就辅导孩子,工作时则请母亲帮忙照看。

  如此一来,3个孩子的幼儿教育成本省下了不少,也让陈晨有多余财力给3个孩子报了喜欢的课外舞蹈班。同时,大女儿每周还在学一个免费线上钢琴课。

  寻找和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明显降低教育成本。比起周围同事都在拼学区和文化课成绩,陈晨更加看重为孩子建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品格。在课外班上帮孩子做减法,兴趣求精不贪多。

  “如果我只有一个孩子,教育机会和可选择的资源会更好。”陈晨坦言,他们一家五口大多是在小区或市内活动、游玩,姐姐穿小的衣服会留给妹妹。

  不过陈晨并不自卑,她认为每个家庭收入情况不同,让孩子学会勤俭,适应不同的物质条件也很重要。

  在吉林省通化市朝阳镇的二胎妈妈张迪更加精打细算。张迪有两个女儿,大的9岁,小的4岁。丈夫在汽修厂工作,一年收入7万元左右。一直在镇上租房的夫妻俩,去年刚贷款买了两居室的房子。

  小女儿上幼儿园后,有更多时间精力的张迪成了一名保险销售员。对于孩子将来是否能上名校,张迪不敢奢望。除了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外,她只给大女儿报了舞蹈班,让孩子多一些艺术体验。

  张迪很想有一个儿子,但她和丈夫并不打算再生三胎。在张迪看来,虽然在小镇生活压力不大,但如果再生一个,经济情况刚有好转的家庭会再次拮据。

  多子女妈妈亟待社会支持

  面对不断增加的教育开支,一些多子女妈妈选择留在职场打拼。但多数人只能职场失意或干脆离开。

  工作10多年,陈晨还只是讲师,很难晋升。当初和她同一批入职的教师有人已经在申请正高职称了。而陈晨读了6年博士,论文一直未能发表,无法申请答辩。在教学之外,她没有更多时间看文献、改论文,至今无法博士毕业。

  刚有3个孩子时,陈晨觉得只要自己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平衡好工作和家庭,但事实证明“太难了”。她也有放弃工作的念头,想专心在家带孩子。但考虑到家庭多一份收入,3个孩子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她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今年母亲节到来前,前程无忧发布了《2021职场妈妈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职场妈妈选择不做全职妈妈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和满足自己对事业的追求。

  该报告还指出,妈妈们产假结束回归职场的主要难度有: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知识技能需要更新、跟不上工作节奏等。

  正因如此,在杭州工作和生活的林琳一直不敢再生二孩。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刚结婚时二人有清晰的计划,用好国家人口政策,至少生两个孩子。现在三孩政策已放开,林琳却连生二孩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作为从国外引进的艺术类拔尖人才,单位对林琳委以重任。她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才休息,凭借努力打拼,她很快得到晋升。

  今年9月,林琳的孩子即将上小学,一直帮忙照看孩子的母亲打算回老家养老。现在若放下正值上升期的事业去生孩子,林琳很难取舍。“二孩都不敢生,更不用说三孩了。”在她看来,再生一个孩子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事业,也会影响老大的生活和教育质量。

  “在当下生育观念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实力不是决定是否有生育意愿的基本条件。”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晓峰认为,除了人口政策的调整,真正能让人释放生育潜力的是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社会福利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多生孩子。

  对于支持三孩生育的配套措施,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王晓峰建议,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比如税收优惠、产假、育儿补贴等。此外,他认为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开办0到3岁的托育机构,让女性可以带着孩子上班、入托,午休时间又可以探望,是帮助女性更好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有效办法。

  “女性既想生育三孩,又想正常工作,势必要付出更多代价。”王晓峰提醒,配套支持政策的落地是一个长期过程,三孩妈妈想兼顾家庭和工作,需要自己先做好各方面准备。

  在受访的三孩妈妈中,降低教育成本和期待更多就业机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二线城市生育3个孩子,在住房和教育的投入上压力更大。”林琳呼吁,让职场妈妈有更合理的产假和晋升机会。

  对于赵阳而言,等3个孩子都上了小学,她想重新回到职场,但她不确定到时是否还能被社会接纳、是否有可以胜任的岗位。

  无论当下处境如何,接受记者采访的三孩妈妈们表示,并不后悔自己当时的选择。她们还有个共同感受,养育孩子的幸福感远大于生活压力。但她们也不会直接建议别人生3孩,毕竟这是件太有挑战的事。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妈妈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