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大振兴 这里的乡亲捧起“金饭碗”、过上“牛日子”
初夏时节,行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的村屯中,感受文明新风拂面而来,徜徉在田间地头,满眼都是嫩嫩的绿色庄稼,在瓜果飘香的气息里,一幅幅醉人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2021年开始,太平乡坑洼不平、雨雪天气泥泞的土路变成平坦的柏油路;特色农产品搭乘电商快车,出现在大城市的餐桌上;大学生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百姓走上了科技增收路;曙光花海、骑行彩道、采摘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也成为热门打卡地。
今年,突泉县太平乡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并举,力争高起点起步,合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庭院种植,打造“金饭碗”
今年68岁的太平乡五三村村民王金霞正在自家的庭院里忙前忙后,侍弄着蒜田。“这是我一年收入的重要来源,一年一万多元的纯收入基本上都在这方寸之地上。”她告诉记者。
五三村有着30多年的种蒜历史,种植的紫皮蒜以个大、瓣肥、汁多、味辣、易剥皮而出名。村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以及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不断壮大紫皮蒜种植规模。如今,紫皮蒜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靠庭院种植紫皮蒜走上了致富路。
庭院里种植紫皮蒜,劳动强度不高,经济效益比较好,非常适合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居家种植。太平乡五三村的农户,在清明前后种下蒜种,6月份就能收获一茬蒜薹,7月份收获紫皮蒜。而后,再种下白菜籽,10月份还可以收获大白菜。这看着不大的一亩地庭院,一年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年两茬、两茬三收”。
同时,太平乡还借助中国气象局帮扶的有利时机,在不改变全村农户种养殖习惯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高效开发利用农民闲置庭院资源为主线、以紫皮蒜种植为特色,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在产品销售上,太平乡政府引导村民们把紫皮蒜等农产品统一加工、包装后,通过电商平台上架销售,实现了网络增值营销;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利用中国气象频道、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充分宣传推介紫皮蒜等庭院种植、养殖农特产品,不但提高了这些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帮助这些农产品走到了大城市餐桌上。
如今,通过产业结构的因势利导,以“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为特色的庭院经济,已成为一条符合太平乡实际、顺应民意的产业发展之路。
庭院养殖,过上“牛日子”
清晨,天刚蒙蒙亮,太平乡赛银花村的李喜春已经起床开始搂秸秆、拌玉米料,准备开始喂牛。在他的细心照料下,几头育龄母牛已经怀上了小牛犊,看着这些母牛,李喜春难掩喜悦之情。6年前,李喜春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因为养牛,他于2018年就早早脱了贫,用他自己的话说,全家过上了“牛日子”。
“要让村民吃穿不愁,看得起病,念得起书,不住危房。”这是太平乡赛银花村村党支部对全村村民做出的承诺。随着全村所有贫困户一一脱贫,这项庄严承诺早在去年就被生动实践。现在,全村正锚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通过发展牛产业共奔富裕之路。
过去,种植业是赛银花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年辛苦劳累不说,一旦遇上自然灾害、病虫害等,收入就会锐减。为了更好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村党支部书记黄银昌根据多方考察、结合村情实际,引领村民走上了发展庭院养殖致富路。
“我们农民光靠种植业永远抵御不了自然灾害,如果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那就是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强。咱们把收集起来的玉米秸秆拉回家喂牛,这样养牛的利润远远超过单纯种地,现在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只要你付出,这日子没有过不好的。”黄银昌向前来参观的村民说道。
作为带头人,黄银昌从2012年开始发展肉牛养殖,现在牛存栏130多头,年收入60余万元。通过多年养殖,他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从2017年开始,黄银昌主动承担起村级产业指导员任务,经常上门走访宣传惠民政策、义务为村民传授养牛经验、联络组织村民培训养殖技术,让农户通过养牛获得实惠。
“人均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太平乡赛银花村传唱着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致富歌谣。
太平乡抓住全县启动实施的“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将牧业再造突泉贷款、畜牧“120”产业指导员、大牲畜保险“三大保障”机制送到农户家中,消除了农户养殖的后顾之忧。目前全村肉牛存栏已经达到750多头,全村120户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产业融合,致富必由路
内蒙古东部区的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兴安盟突泉县农民金柱在自家的家庭农场,平地、修垄、浇水、播种,一场体验式旅游正在上演,来这里游玩的人们漫步在农场的美丽景色里,一起欣赏着农家景、体验着农家乐。
高姗是突泉县事业单位的一名职工,周末或假期经常带着家人到周边采摘、旅游。今年,她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小长假。她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走进位于太平乡白庙子村的金柱家庭院农场,体验农民播种的乐趣,品尝农家饭菜,幸福又惬意。
她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还真是第一次体验播种的乐趣,在这里呼吸着泥土的气息,真是太开心了,以后有时间我就来。”
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思路,以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产业融合为发展方向,如今的太平乡正在着力培育种植、养殖、采摘相结合的农村休闲旅游综合体。
在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太平乡充分发挥龙头合作社、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依托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两大现代农业园区,与入驻的40余家企业及合作社展开合作,突破农产品加工难的瓶颈制约,全面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民参与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温室大棚生产经营,融合休闲观光、种植采摘、有机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力争综合效益最大化。
记者了解到,在参与承包经营的100多家农户中,80%种植叶类蔬菜,20%种植李子、葡萄、樱桃等经济水果,加上自家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共同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增产增收。太平乡依托突泉县建设的22公里骑行彩道、五三村庭院经济、曙光花海、赛银花驿站,推动了农耕民俗博物馆文化游、四季采摘游、新农村观光体验游、自驾营地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蕴含深厚的农耕文化、蒙元文化、辽金文化的自驾游营地、农耕博物馆、赛银花驿站等景点已成为各地游客和众多网红的“打卡地”。2019年9月,突泉县“骑乐无穷”自行车赛,吸引了各地游客2000多人,骑行正在逐渐成为太平乡观光旅游的新选择。
“‘让乡村有发展下去的产业、留得住的乡愁、乡村社会有活力、乡村群众有福祉’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正在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太平乡政府负责人表示。(张景阳陈丽红 尹建辉 王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