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
新闻频道 >> 健康

剖析近期疫情谣言:聊天截图和短视频成主要源头

2021-08-11 15:46:10 来源:北京晚报 我有话说
0

  聊天截图和“随手拍”短视频成主要源头

  剖析近期关于疫情的谣言

  7月20日至今,此轮疫情在波及多个省市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谣言。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统计样本表明,管控政策、疫情进展类谣言占比最高,聊天截图和“随手拍”短视频是涉疫谣言的主要源头,涉疫谣言也呈现出新变化、新特征。

  都传啥?

  疫情进展谣言占三成

  “武汉已全面封锁出入通道”“黄冈浠水火车站封闭”……前几天,看到这样两条疯传的“信息”时,在北京工作的湖北人杨林皱起了眉头。“真这样的话,那就很严重了。不行,我得打个电话回去问问。”杨林拨通了黄冈老家亲人的电话,结果家人表示也看到过信息,但无法确定真假。不过很快,这两条“信息”被当地官方辟谣。

  与这次疫情相伴生的谣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各地管控政策相关的。“涉及管控政策、百姓衣食住行等,往往是民众关心的议题,有关谣言比例也较高。”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林子蕊介绍,在选取研究的50个主要样本中,有关政策管控和疫情进展的网络谣言数量占比均为统计样本总数的三成。

  与此同时,涉及流调公民的隐私和科普类知识信息,也被一些造谣者“盯上”。虚假流调方面的谣言占比约二成。诸如“南京疫情源头系会计嫖娼交叉感染”“武汉渣男出轨致全城核检”等不实信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网络猎奇心理,加剧了传播。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在疫苗接种、特效药物及核酸检测等方面,也出现了相关谣言。例如,8月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网传“不建议给健康人打疫苗”辟谣,称消息属篡改旧闻。而在此轮疫情中,还出现了涉及名人专家的科普类谣言,引发一些民众的焦虑情绪。

  涉疫谣言类型那么多,“重灾区”是啥?记者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了解到,自7月下旬新一轮的南京机场疫情发生以来,网上出现的涉疫谣言中,“重灾区”是疫情进展、政策管控、虚假流调、病例研究等。在选取的研究样本中,政策管控类谣言占据总样本数量的32%,疫情进展类谣言占34%,虚假流调信息谣言占18%,病理研究进展谣言占12%,公众人物科普类谣言占4%。

  用啥传?

  “随手拍”视频瞎起哄

  这一波涉疫谣言都是从哪里来的、发布者是如何操作的?记者调查发现,网络聊天截图和短视频平台,成了新一轮涉疫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主要源头“阵地”。一些聊天截图和网络短视频,可以通过较低成本实现。

  7月30日,一张“紧急通知:全国暂停寄往南京江宁区快递包裹邮件”的聊天截图在网络热传,受到不少人关注。该聊天截图中,对发言者和其余部分打码,仅突出了谣言文字内容,且内容表示“经请示决定……”这份“紧急通知”只有约百字,口吻和内容看起来“像模像样”。然而,最终被辟谣。

  也有一些谣言是以视频尤其是网民“随手拍”的形式,经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受到网民聚焦。8月6日,浙江台州一网民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其个人身体状况为红色健康码的视频,并发文“不要惹我,要不然在你家门口晃几天”。该造谣视频很快吸引人们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相比单纯的文字叙述和静态图片展示,网民“随手拍”的视频更容易让受众相信。而不论是所谓“聊天截图”还是网民“随手拍”谣言,并不难伪造。以伪造聊天截图为例,在网络上只要输入“对话生成器”,就不难找到类似伪造渠道。在某些软件中,不仅可以设置“聊天记录”上方的通信运营商、网格信号、聊天时间等,还能伪造具体的对话信息——比如聊天者的头像、昵称、聊天内容,甚至转账金额等。

  “聊天截图造假,在我们的统计样本中占比超过三成,也有约两成谣言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的。”林子蕊表示,在最新的涉疫谣言中,聊天截图、短视频等渠道是重要传播源头。

  为啥快?

  “圈层”互信加剧传谣

  与过去相比,此次涉疫谣言的传播速度似乎更快,原因何在?记者发现,这一波涉疫谣言呈现出渠道更加分散、人际传播和社群传播快等新特征。尤其是,基于身份、职业等因素的网络“圈层化”,更加剧了谣言的“精准”快速传播。

  此前,网络流传所谓“武汉爱情故事至全城核酸检测”“郑州六院被感染护士曾参加800人婚宴”等,让不少网民感到震惊。这类谣言在传播链条上,就呈现出了渠道更分散的新特征。

  上述两个谣言,最初开始都在一些社交平台流传,随着谣言传播速度和规模的累积,在多个平台和渠道流传。所谓“武汉爱情故事至全城核酸检测”的阅读量,更是高达3.6亿。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普通网民、网络意见领袖、各种营销类账号甚至专业媒体,都可能成为谣言的首发人和扩散者。

  而在近期,诸如“北京海淀某互联网企业因疫情疏散”“株洲市荷塘区一培训学校老师核酸检测呈阳性”等谣言,更是“精准地”针对了部分“圈层内”的群体。由于互联网企业员工和老师等群体,有着该群体特有的受教育水平及身份等因素,进一步强化了谣言信息的传播力与“可信度”。

  不同的“圈层”,为什么会加剧谣言传播的速度呢?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赵紫荆告诉记者,因为这些谣言不仅会通过惯常的血缘、地域、工作等“圈层”进行精准投放,同时还会依靠“圈层”内部民众之间的互相信任,迅速获得某群体的集体认同,加剧谣言的可信度和传播速度,同时也提升了辟谣的难度。

  怎么办?

  缩短辟谣路径

  依法查处造谣

  “首先,各地政府、疫情防控部门和主流媒体应加强疫情防控政策、进展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对于近段时间涉疫谣言出现的新情况,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总编辑刘鹏飞建议,可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等权威渠道,适当增加立体化的信息发布频率,避免出现重要时期因信息缺失而出现的信息真空,填补公众和网民对于疫情政策和进展信息的迫切需求。

  刘鹏飞表示,还要做好涉及疫情话题和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设立开通公众和网民的举报平台及互动机制。及时总结和研判各类社会需求与民众关切点,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建立关键信息调查核实、政策传达解读和舆论引导机制,重要问题和线索及时通报和转交有关部门进行办理回复。积极发挥基层机构、专业医疗机构、公安、网信、媒体及志愿者的力量,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情况,建立地方直接便捷的响应渠道,第一时间高效率处置舆情,充分运用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信息,最大化缩短辟谣路径。

  对于恶意编造流调虚假信息,对公民及机构隐私、名誉造成伤害,影响疫情防控和社会秩序的谣言,刘鹏飞认为应迅速严格依法查处,并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案例,以案释法,引导公众增强新媒体素养和法律意识。他还建议,要谨防出现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诽谤名誉、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行为。就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网络谣言治理和普法工作来看,还应将各类案例场景和有关法律条文结合,进行深入阐释和立体化传播,积极响应社会关切和民众信息需求,达到普法与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本报记者 李松林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