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精细管理厘清斑马线前的责任
本市“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正积极推进。记者调查发现,各个路口有没有加装红绿灯和监控设施,有没有设置缓冲地带、安排专人引导,通行秩序大不一样。
总体来说,目前的突出问题分两类。一种是“车不让人”,一些司机行经斑马线速度不减、蛇形而过,特别是一些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没有专人管理引导的路口,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另一种是“人不理车”,个别行人误解了“礼让”之意,自认有了优先权,过马路慢慢悠悠,有的还大闯红灯,不仅导致机动车寸步难行,也增加了路口的危险系数。一来二去,有时车等着人走、人也等着车走,有时车想抢行、人也想抢行,双方对彼此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和判断,反倒是都不好走了。
路口礼让,看似只是一件为了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小事,但其深层涉及的是路权的划分、责任的厘清。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提醒着我们,善政达致善治,中间的转化有赖于更多精细化治理举措。就眼下来看,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对执行细节予以清晰界定。比如,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情形都包括什么,行人身在何处时应当等车通过,司机与行人有无沟通手势,等等。让参与主体都掌握清晰的操作方式,我们才能让这一文明规则更好落地。
在这方面,一些城市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如加装红绿灯、设置安全等待区域,以时间或空间上的分离,让人和车更好地分离;铺开监控设施、加大人员疏导,通过强化监督、严格惩处,让路口交通出行者重视起来;推行公车带头,让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以及公职人员自驾车作出表率……管理方法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越细致越完善,操作性越强,约束和震慑作用也会更明显。而建诸同一套行为指南之上,经由一段时间的磨合,无论司机、行人还是执法者,就能够形成规则共识,达成彼此间的默契。
身处汽车时代,我们“上车是司机、下车是行人”,但无论是手握方向盘还是走在大街上,都是文明参与者。该等待就等待,该通行再通行,遵规守法、井然有序,美丽的是城市文明风景线,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汤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