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商量”是城市共治的精髓
秉持“各进一步”的姿态,实现“各退一步”的谅解,这份鲜活的治理经验,对于今天的北京尤为重要。超大型城市,人口众多、构成复杂,群众诉求多元多样已成常态。只有将一个个“我”凝结为“我们”,才能形成高效的共治力量;只有“有事商量着办”,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治理共识,进而推动问题解决。
停车难停车乱,这是当下许多社区的普遍问题。对此,丰台区怡和世家小区的居民深有体会,他们也曾多次拨打12345热线并向本报记者反映相关情况。就在近日,在本报记者的穿针引线下,该小区相关属地街道、上级单位、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坐到了一起,通过多轮“商量”,最终达成了共识。
北京各类小区数量庞大、新老交织,像怡和世家这样的回迁房小区,更有多种历史遗留问题。就拿停车来说,交房时由于当时的规划设计局限,小区地面车位“僧多粥少”,等到新物业入驻,地下车库和机械车库得以启用,但停车体验和费用高低又成了新槽点。从居民投诉看,地下车库通行不便还常常漏水,机械车库狭窄繁琐还险象频出,服务质量和停车费用不匹配。而在物业公司看来,自家的停车费比周边便宜太多,再降的话连基本运营成本都保障不了。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立场,没有一眼明辨的是非,更多是难以协调的利益。但怡和世家小区停车问题的最终解决说明,再硬的骨头也有自己的解法,大家坐在一起,当面锣对面鼓地把矛盾摆到台面上来谈来磨是有用的,是能够推动问题解决的。
秉持“各进一步”的姿态,实现“各退一步”的谅解,这份鲜活的治理经验,对于今天的北京尤为重要。超大型城市,人口众多、构成复杂,伴随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群众诉求多元多样已成常态。即便同处一个社区乃至同一单元,大家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和诉诸解决的具体期待也不尽相同。大到物业公司的聘请与监督,老旧楼体的修缮与加固;小到公共设施的维修与保护,走廊楼道的安全与保洁;乃至垃圾桶的摆放、充电桩的设置、健身器材的分布等细碎安排,都会牵涉多方。面对这类问题,既难以传统模式“自上而下”强推,也不似个体的单点得失可以一对一做思想工作,更不能指望全部都由社区兜底。只有将一个个“我”凝结为“我们”,才能形成高效的共治力量;只有“有事商量着办”,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治理共识,进而推动问题解决。
群商共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治理的应有态度。共处同一片生活空间,环境是大家共享,责任也需大家共担。既然“存量”的难题、“增量”的课题与“变量”的考题避不了、躲不开,那么每一个人就不能局限于仅仅做问题的投诉者,而应努力成为问题解决的推动者。“有事好商量”不是为了商量而商量,不是单纯将大伙聚在一起各说各话,然后一拍两散,而是要真正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大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所谓公共利益,“公”在“共”前,唯有先产生集体的“公议”“公约”,才能带来小区每个成员的“共有”“共享”。倘若说起自己都是“不容置喙、不由分说”,只想着自己怎么合适,钻在牛角尖里拔不出来,那么结果必然是陷入僵局,大家都没法合适。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事好商量”,关键就在“好”字,只有秉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态度,才能争取到最符合众人利益的结果。
有人说,治理本身就是一场妥协的艺术。在治理实践中,现在各地方部门单位都很重视“议”的环节,但议而不决、决而不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究其根源,很大程度就在于缺乏有力的落实保障机制。参与有平台,协商有体系,议事才能见成效。这些年北京在基层共治、畅通沟通方面的探索不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完善共治机制,既动员大家发现问题,更依靠大家解决问题。胡同该如何美化、停车,“小院议事厅”里群策群力;社区里如何分类垃圾、防控疫情,“拉家常议事会”聊着天就把事办了;街道规划如何保留“人情味”,“现场评审会”让设计师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城区如何更加宜居舒适,“石景山老街坊”汇百姓之声、集百姓之智。城市治理,每个人都不是单向度的“被管理者”,而是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持续不断的“民事民议”熔“参与感”与“获得感”于一炉,“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的良性循环自然水到渠成。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和治理智慧。它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之中,也体现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方方面面。超越“我要如何”,多想“我能如何”,大城精治就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加和谐宜居。(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