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文化传播力

2021-09-23 10:01:5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奋进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谈⑥】

  【光明论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和目标,指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应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课题。

  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理论,其改革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精彩动人的故事。如今,人们正越来越频繁地借助大大小小的屏幕去感知和接触世界,这些屏幕连接起全媒体传播渠道和丰富资源。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由影视长视频、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短视频等媒体构建起的多元矩阵和传播闭环已经形成,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闭环,发挥差异化的资源优势,释放强大的传播合力。

  首先,充分发挥电视长视频的高品质与公信力功能。受移动端流量增长的影响,尽管传统电视的开机率有所降低,但党媒固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促使电视长视频在传播链条之中始终扮演着精品创作和“超级宣推”的重要角色。专业团队工匠般的创作方式使其成为精品内容的重要供给站,这些优质内容经视频网站、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新的裂变传播,最终形成了广而强的渗透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挖掘宝藏,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饱含文化创新元素的优质内容成为传播链条上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爆点”。例如,河南卫视是老牌传统电视平台,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其处境几乎是所有电视台的缩影。然而,河南卫视凭借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创新的姿态主动拥抱媒体融合,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和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以刷屏的态势打开了影视艺术美学对外传播的通路,让中华文化的感召力通过奇观视觉走出国门。

  其次,充分发挥视频网站垂直题材的分众开发功能。走向纵深式发展的当代媒体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广而多的传播效果。国内外大批热爱中华文化的观众,各有各的喜好。视频网站就充分发挥了垂直化探索和圈层化传播作用,为每位受众建构了“细分影院”,街舞、求职、文物等分众题材借助陌生感所催生的浓厚兴趣持续破圈,并通过社交媒体引发新一轮的围观。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将传播视角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层和更为细分的领域,借助视频网站的影响力,用直播、弹幕互动等形式,让每一位受众与中国故事发生深入交互。

  再次,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导向积极的议题发酵功能。如果说视频网站依托个体兴趣和专业领域划分出了云端圈层,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则定位于人际关系的圈层连接和虚拟公共场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精品内容通过共享与交互形成社会议题,转发与评论使得信息传播拥有更强的勾连和共振,形成对外传播重要的“舆论战场”。

  中国故事的核心是“变化”二字,中国人靠着勤劳和智慧夺取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这些鲜活的“变化感悟”便是最好的“微故事”。每逢重大节日,大家对杰出人物的云端致敬、对中国文化的追忆探讨,都从个体感悟出发辐射更广泛的人群,诉说着最生动的中国故事。在前不久的云南象群北上新闻中,外媒在争相报道象群“躺平萌照”时,都侧面肯定了中国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形成了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典型案例。通过对网络原生事件积极的话题引导,配合以日益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及时高效的舆情反馈,“两微一端”日渐成为中国彰显国际舆论引导力的优质渠道。

  最后,充分发挥短视频以小博大的精准触达功能。短视频已成为传播闭环中辐射更广、频率更高的媒体形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对外传播既需要严肃节目的义正词严,也需要短视频的情感共振。微小叙事和精准到达的“点穴”效应使其拥有更强的精准穿透力。

  凭借着文化非遗、美景美食、功夫绝技等海量贴近现实又极富创意的优质短视频,更多海外受众感知到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烟火气,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中国。短视频不但开启了文化交流的全新模式,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工具。未来,形式多样的短视频将持续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在“见微知著”中沟通世界。

  智能电视、网络视频、两微一端、移动短视频等各具特色的传播媒体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矩阵。在这个差异化的传播矩阵中,媒体不必成为内容输出的原点或起点,而应顺势发力、彼此借力、循环接力,形成精品内容多渠道分发、多形态拆解的立体矩阵,为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