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当博导也被嫌弃“第一学历”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一位自称取得保研资格的985本科生在网上发帖吐槽称,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而本科“还是XX学院没写上去”。并且表示“瞬间不想跟了”,并“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
这是非常戏剧化的一幕,以往对“第一学历”的歧视往往来自于学校对学生、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没想到这次反过来了,本科生歧视博导,还要给学校指点指点。这种对所谓“第一学历”的偏见,未免有点走火入魔。
教育部曾表态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但这不能阻止社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模式,制造“第一学历”的概念。流行于社会的所谓“第一学历”,其实就是第一张高等教育文凭,是本科还是专科、一本还是二本之类。有些人看重“第一学历”,并非全无逻辑,这也是对高考机制的认可,信服高考对人学习能力的筛选作用。
不过如果把高考这个变量推而广之,把一个偶然的因果联系(高考),放大到全部现象之间(人生成就),将其绝对化,赋予“一考定终身”的意义,肯定是漏洞百出的。这里不必列举很多“第一学历”不起眼的名人,这位北大博导本身,其实就是对这种逻辑最有力的反证,只不过这位学生不这么理解罢了。
学生的这种认知也并不意外,因为很符合偏见产生的一般路径。偏见大多来自于无知、无能力或是无暇去分析复杂的状况。本科毕业生,可能确实无法从学术层面认定一位导师的分量,只能从他能理解的“第一学历”去判断,当然,也不知他是否理解不同年代学历的意义。
这和一些单位对“第一学历”的歧视是一样的,不了解,不想了解,很多时候也没能力了解。学历能一眼看出,水平却不一定,那些在简历关就被刷掉的求职者,还远没到展现个人才华的时候,仅仅把标签一露,即宣告求职结束。
当博导也被嫌弃“第一学历”,这足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被解读。即便一位学者用漫长的学术人生证明了自己,进入了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却依然免不了被一个尚未踏入学术门槛的晚辈“嫌弃”。这是很令人感慨的,也凸显了“第一学历”偏见的蔓延程度。
不必苛责这位学生,他一定也是从社会行为中模仿来的。不可否认,挑剔“第一学历”在社会上很常见,一些学校、单位,对“第一学历”几乎是系统性的歧视。这位来自985高校的毕业生,换个场景也有被嫌弃的可能,毕竟他的本科学历还谈不上“无懈可击”。
这件事不只是这位学生,所有存有类似偏见的个人和单位都应该反思。只要在歧视性的环境里,伤害可能就是无差别的,没有人能料到歧视链条会延展至什么方向,伸展到什么长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追求一个平等的环境,不只是为了保护弱者,也是为了保护强者。强弱总是变化的,只有环境不偏不倚,每个人才不会毫无道理地碰壁。(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