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优势

2021-10-15 13:22:4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光明论坛·奋进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2035年的文化发展目标——建成文化强国,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步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精气神越来越蓬勃盎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来越强,国家形象越来越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更加凸显,威望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首先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得益于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人类文明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中向前发展的。“软实力”的概念要追溯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他虽然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但并没有给出“软实力”清晰明确的界定。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物质硬实力”而言的。“物质硬实力”是指一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表现为物质性、实体性、可发挥刚性作用的力量,如经济产值、科技水平、军事装备等;“文化软实力”则是一切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计量,表现为精神、情感、智慧、情操、品格,可以发挥柔性亲和作用的力量,如文化的吸引力、语言的说服力、理想的感召力、精神的鼓舞力、智慧的创造力、道德的教化力、理论的指导力、舆论的引导力、艺术的感染征服力等,都属于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既有对外功能,更有对内功能。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中国立场、树立中国形象、扩大中国朋友圈,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理论的说服力、预见力、指导力,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国家的真正崛起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都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大力气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根基。

  首先,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和凝聚力。这是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其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和核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价值遵循,并在知行合一、日用不觉的实践中成为价值引领的精神旗帜,内化为中国人民普遍遵循的集体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成为完善民族人格的重要内核,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再次,要树立好“大国形象”。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以创新的手段进行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获得更多更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世界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也让世界在与中国的沟通互动中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传递出“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最后,要深化好“文化体制改革”。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党委和政府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要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要占领网络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这是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疏通渠道、扩大平台、提高效率、增强正向影响的必要举措。

  (作者:张国祚,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