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居”于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居”于绿水青山
——青岛市政协视察山头公园整治和口袋公园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陈小艳 王晨霞 通讯员 陈笑蔚 程云峰
天空碧蓝如洗,秋色漫山遍野,缓步行走在修葺一新的山头公园里,孩子们嬉戏打闹着、大人们唠着家常、老人们健身休闲的画面随处可见,惬意极了。10月29日,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带队视察山头公园整治和口袋公园建设情况时,感受着昔日荒山变成周边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委员们不禁感慨道:“生态环境治理极大增强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
山体、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大山头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力度,关乎城市绿色生态环境提升和市民对宜居幸福生活的向往。然而山头抹上“绿妆”,“蝶变”来之不易。青岛市副市长张军介绍,山头公园内建筑成因复杂,整治点位多、问题分布散乱,尤其以各类私搭乱建、毁绿占绿问题较为突出。自今年6月山头公园整治工作启动以来,青岛按照“边摸排、边整治”的工作要求,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私搭乱建70处,清理毁绿占绿81处。经过多方联动,一批山头公园旧貌换新颜,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就在这绿树旁,委员们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尽情交流。”杨军话音一落,委员们纷纷围上来,在公园一角展开了讨论。
“在丹头山山头公园,上下山的坡还是太陡了,得给市民留出歇脚的平台。”市政协常委邓庆尧建议,山头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例如座椅可以成组设立,旁边应有乔木遮阳;同时应增设硬质铺装、增植造型苗木、做好组景搭配,打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绿化休闲带,给市民绿色、和谐、通达的视觉享受。
“要让生态与城市相结合,打造功能多样性的公园。”市政协委员刘大龙建议促进公园与城市的融合,除了设置基本的健身设施和场地外,可与企业合作,融入商业元素,打造咖啡厅、游乐场、美食餐厅等场所,满足各种人群多样化的需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山东省政协委员马波从公园养护的角度出发,建议公园建设就地取材,突出天然清新的主题,注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留和复壮山上原有的植被群落,体现山头公园环境的自然、生态与野趣。
“公园的后期管理同样重要。”市政协委员段咏欣建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按照郊野公园、城区公园的类型特征,分类加强后期管理,以保障后期管理人员、资金的投入,切实巩固前期规划、建设成果,增强绿地管理效率。
“生态文明‘居’于绿水青山。我们熟悉的小麦岛公园,其实是1953年建立的中国第一台海洋波浪观测站。”听了委员们的交流发言,杨军以“网红”小麦岛公园为例,提出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每个公园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公园服务市民、交流文明的作用;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又要注重软件服务,坚持建管结合、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结合,搞好停车、公厕、健身绿道、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把山头公园和口袋公园做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指数,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