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怎样和他们相处
碰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怎样和他们相处
明星的婚姻纠纷引发人们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关注,自恋是个坏词吗?自恋型人格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和这类人相处呢?
---------------
“自恋”完全是坏事吗——适度自恋有益身心
娱乐新闻使“自恋”这个词的贬义程度似乎又升高了。但其实,“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对适当强度的“自恋”无需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适度的自恋有益身心健康。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不够客观,总体来看,我们会觉得自己比“实际上的自己”更好一点。多项心理学研究都发现,人们在评价“自己在人群中的相对水平”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更好”。但这在统计学上是不合理的,这种有偏差的自我评价,被心理学家称为“积极错觉”,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称之为“自恋”。
这种适度的自恋既普遍又有用。处于“积极错觉”中的我们,会相信自己拥有很多积极的品质;会觉得自己更有掌控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得更好;觉得未来更美好,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过度自大需要警惕
其实,我们日常玩笑说的“自恋”,一般都达不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程度。人格障碍指的是,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明显偏离正常人群,且这种偏离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还会影响到人在职业或社交等重要方面的功能。
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明显偏离正常人群的点就在于,他们特别自大,一方面需要他人赞扬,另一方面又缺乏共情。具体来看,他们可能有以下九点表现。
第一,夸大自我的重要性。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即便在没有成就时,也很希望被别人认为是优胜者。
第二,幻想自己拥有无限成功。集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爱情于一身,这种观念会占据自己的头脑。
第三,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交往。
第四,要求别人给自己过度的赞美。
第五,有权力感,不合理地期望自己拥有特殊优待,或期望别人自动顺从自己的期望。
第六,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第七,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第八,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第九,常常有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根据国际通用精神疾病诊断最具权威性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如果一个人长期有这些表现中的五点以上,那就可能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了。不过,诊断还是需要医生来做,不要给自己或身边人随意贴标签哦。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这些人小时候很可能被照顾者不恰当地对待过。这并不是说爸妈会虐待孩子,相反,自恋型人格障碍孩子的爸妈,很可能在生活中能履行照顾职责,让孩子吃好喝好,但在情感上却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甚至还可能依赖孩子、向孩子索取安全感,导致孩子的家庭角色错位了。
本该脆弱、依赖爸妈的孩子过早承担起了过重的责任,就再也不能接受自己的脆弱,从而“被迫”变得自大。
如何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避免被剥削操控
看完这些表现,我们不难想象,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有多痛苦。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试图精神操控别人,特别是对伴侣,会试图传播伴侣“有病”的谣言,对伴侣遭受的痛苦视而不见,而这些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如果我们也遇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要怎么相处才不会受到伤害呢?
最根本的一点是,坚定自己的价值感。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要求别人、利用别人,这些行为会让一部分人敬而远之,划分边界、隔开距离。或者即便和他们相处,也会在心理上划分好边界——假如选择分手,就会干净利落地抛弃过去被界定的身份。
而留下来又划分不清边界的人,之所以会听从要求、接受利用,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只“配”认同自恋型人格障碍者。
这时候,挖掘自己的优点、稳定自己的价值感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多回忆自己以前有成就感的瞬间,把这些证明自己还不错的事情写下来。或者,我们也可以多找一些真正支持自己的人相处,给自己更多力量。
当我们自己足够有力量时,就能戳破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吹嘘,发现他没那么高不可攀,甚至还有点可笑了。
殷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