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

“每逢佳节被催婚”:交流困境如何打破

2022-02-15 15:25: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
0

  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哪怕是父母亲人也只有在过年才有更多聚会的机会。“每逢佳节被催婚”说到底就是两代人之间的话语体系存在代沟,螺丝拧不进螺母。对年轻人所在的城市不够熟悉,对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关心婚恋状况成为父母亲人与子女打交道的一种方式、一个话头。

  由于思想观念不同,两代人在婚恋问题上态度迥异。尚未进入婚恋既有“居大不易”的生存压力,也有婚姻半径扩大、婚恋竞争加剧的无奈;此外,讲究感情契合程度、追求生活方式合拍度、在乎价值观一致性,让“愿意等待不愿将就”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父母亲友的催婚催恋,既源于个体的老经验、老办法,也源于熟人圈子的影响。在焦虑的裹挟下,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物的中国式父母,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不愿意子女“掉队”的他们,渴望通过形形色色的催婚催恋来激励和鞭策未婚青年“婚恋要趁早”。

  进入婚恋既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也要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恋观。父母亲人习惯结果性评价,往往只在乎“有没有”;年轻人却在乎过程性评价,在意“好不好”。哪怕是剩男剩女,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婚恋进入上的尝试与努力;长辈们不仅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给年轻人更多成长空间和过渡地带。

  “每逢佳节被催婚”的背后,隐伏着两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轻人先入为主地断定 “说了也不懂”“说了也白说”,放弃将自己的生活境况、感情遭际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这需要一些父母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体谅子女的生活现状。当双方都能够主动调试、积极沟通,“每逢佳节被催婚”才能够变成良性互动的契机。(杨朝清)

[责任编辑:孙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