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改革发展浮针可当先锋
符仲华
“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医药的内容,其也为中医药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医药的改革和振兴发展,近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考察时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高屋建瓴的指导,也指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掣肘——不能很好地用现代科学解读发展原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复兴应一马当先。中医药的出现是从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而来,中医药的理论成型是实践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经络系统、脏腑系统、卫气营血辨证等等,这些理论如同璀璨的瑰宝,历久而弥坚。经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熏陶渗透,难免会掺杂一些糟粕,唐宋以来中医理论更加脱实向虚,甚至玄化。如阴阳五行这些形而上的哲学理念,有利于系统化构建理论,有利于解释教学、继承发展;后世的子午流注等格式化理论,则把中医临床玄化,原本内经针灸临床切脉、望舌、循经揣穴随机应变,现在针灸临床取穴变得教条、机械僵化。
传统中医的有效性毋庸置疑,已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检验。为什么有效?这不能用简单的“医者,意也”来回答。其实答案就像宝石一样隐藏在伟大的中医典籍中,只是需要鉴别和发掘,实证再发扬。
改革和发展中医药,既是为了中国人民,也是为了世界人民。把中医学传播到全世界,让中医药来维护全球人民的健康,是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改革才能达到此目标,因为前进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传统的中医语言,如阴阳五行、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理论,中国的西医基本不懂,外国人更不懂,这样“鸡同鸭讲”的境况让我们传播中医文化困难非常大;多数情况下,中医临床效果来得慢,效果慢就容易让人怀疑,接受意愿就降低;很多中医高手疗效卓著,确实可以治疗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病例,但培养中医不容易,即使几十年,也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名中医高手,因为中医讲究悟性;我们的中药特别是饮片并非工厂生产出来,这样的中药就有可能质量参差不齐,从而造成临床疗效也参差不齐。
因为上述的这些困境,导致中国传统的中药在海外的推广速度远远落后针灸。海外很多“中医”根本就不学中药,只是学习针灸,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把中医等同于针灸师。针灸比中药更容易推广,但也存在传统理论难以理解,教学过程冗长花费大、临床效果相对缓慢、适应证不够明确等缺点,因此,需要一种跨沟通障碍且效果确切迅捷的方法。浮针,可堪此任。
作为针灸疗法的一种,浮针也被称为现代针灸,其拥有如下特点:
一是浮针医学使用基础医学语言,用解剖、生理、生化等基础医学语言传递中医传统智慧,西医、外国人一听就懂,就能理解认可支持。
二是浮针效果迅速,对症治疗立即就能呈现效果,这对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人显得尤其珍贵。
三是浮针有明确的适应证和非适应证。适应证就是与肌肉相关的颈肩腰腿痛和内科、妇科的一些良性病症,非适应证也有很多,如神经元病变、骨性病变、腺体变化、感染性病症等。
四是浮针医生的培养周期相对较短。浮针教学采用现代医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虽然也不能一蹴而就,但确实比传统教材针灸及中药学要容易理解得多,花费的成本要少得多,学习周期也要短得多。
五是适合科学研究。因为临床疗效显著、作用组织单一、疗法安全可靠等特点,浮针疗法非常适合科学研究,近些年已经有超过10篇SCI文章发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有影响力浮针学术文章会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期刊和书籍中。
上述的这些特点使得浮针很容易被西医和外国人接受,这些年的浮针推广已经初显成效:中国境内浮针培训人数超过5万,其中大部分是基层西医;境外培训超过2000人,并成立了欧洲浮针医学会、加拿大浮针医学会、大纽约浮针医学会、台湾浮针医学会等。浮针所用针具,也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欧盟CE认证以及加拿大等国认证。
综上,我们认为中医药的改革和发展需要重点突出、榜样带动,以速效、有理、能沟通为特点的浮针担任先锋,可打开突破口,针灸随之既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相关的中药基础研究和标准化生产也能够取得更大突破。
(作者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