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沁润城市肌理——民进中央开明文化论坛聚焦“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
本报记者 吕巍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60%。
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力,而城市文化,无疑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灵魂所系,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最靓底色?日前,民进中央开明文化论坛“云端”开幕,聚焦“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主题,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考古文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文化特质与城市发展等问题充分研讨,为我国城市文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留存历史记忆的创新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看来,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蕴含着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底蕴和气度。
在与会人员通过云直播来到瘦西湖,路过五亭桥,领略了剪纸艺术、扬州小调、雕版印刷等扬州文化风采之后,这种共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厚植传统文化底蕴,是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红线、底线。无论是新城规划还是老城改造,都要与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性、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规划和管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将其总结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继承创新能力。他提出,城市文化建设要胸怀“国之大者”,担当历史使命,统筹推进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既要珍惜文化资源,确保文化传承,及时评估各种文化成果的价值,认定各种需要保护的对象,充实城市的历史记忆,更要顺应文明进步的趋势,发展城市文化,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专业与民间等各种文化成果的交流交融,防止陷入故步自封和自我满足的困境。”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首钢工业遗址改造为新的奥运会场馆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一直认为,在利用中的保护是最为准确和有效的保护,从过去的“消极上锁”到现在的“积极开门利用”,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应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让保护有决心,文化有信心,设计有精心,建设有匠心,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提到文化遗产的价值,民进会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提出了价值判断的学科支撑问题。“应在各级党校进行干部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做好工匠培养。”
城市文明提升呼唤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城市是居民生活共同体,居民创造了城市文化,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生老病死全过程,渗透在衣食住行、就业居家、教育娱乐各方面,来自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渠道。
“所以,城市文化建设既要重视专业的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和文艺作品的功能,又要重视大众的、日常的生活用品、活动场所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功能,针对各种感官感受,利用各种途径载体,为居民提供更多可用、可闻、可见、可说、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供给,培育城市认同。”蔡达峰强调。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普惠性公共产品,是兜底的、零门槛的,是弥合城乡区域群体差异鸿沟的重要载体。”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阮可表示。针对当下公共文化设施空壳化、空心化、服务黏性弱等突出问题,他提出,要让设计赋能设施、赋能产品、赋能传播渠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应强调功能的复合性,让公共文化设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功能的在地化,把具有高辨识度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馆舍建设,成为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点。强调功能的嵌入式,借别人的场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植入进去,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撬动社会的大投入;强调功能的叠加化,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阮可说。
饶权也表示,要坚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居民更便捷、更舒心地享受美好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构筑城市新文化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全球互联网、电信网络、无线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广播电视网等连接起来,使人居住的城市智慧化。城市在全球化时代里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连接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智慧星球。
“与之相适应的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生活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准,使城市的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高级阶段,是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研究员邱华栋带来了他对智慧城市的一些思考。
近年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向纵深探索。在完成最初的数字技术底座搭建之后,各个城市开始深度挖掘彰显自身特色的智慧能力:深度学习、数据大脑、文化底蕴……让未来智慧城市不再“千城一面”,这种开创性的探索也必然将翻开我国乃至世界智慧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
“技术的迭代更新,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也对智慧城市探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技术因素正趋于淡化,地方历史和文化是增强智慧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智慧城市建设未来的探索方向是将城市文化融入技术之中,彰显自身特色。”邱华栋表示。
“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应全方位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发展能力增强等各个方面,深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文化交流、旅游合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中国城市故事,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饶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