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方法缓解“上火”
春节假期在家,零食吃到停不下来。花生、瓜子、砂糖橘、各种坚果……可是吃多了也会“乐极生悲”,不是口腔溃疡,就是嗓子痛,每当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说“这是上火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上火”?又该怎么预防?其实,“上火”是一种俗称,总体来说,人们常常把眼睛红肿、口舌生疮、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流鼻血、牙痛、便秘等症状,都通通称为“上火”。
很多人吃橘子后会出现嗓子发干、发涩甚至流鼻血等症状,引起“上火”。其实,这是因为橘子的高糖分所导致的,由于橘子的含糖量高,可能会诱导一些急性炎症反应,同时过多摄入糖分,也会使喉咙感到干涩。比如,砂糖橘含糖量大概是11%,一般吃10个左右,已经达到人一天的糖限量了。虽然砂糖橘有很多营养,比如维C等,但热量同样不容忽视,如果一顿真的吃上20~40个,基本就相当于一顿正餐的热量了。
瓜子是聚会时常备的小零食,但很多人吃完后第二天就会嘴角起泡。这其实主要是因为瓜子太干太咸。一方面,瓜子很干燥,而且现在很多市售的瓜子外壳都有一些盐,嗑一下,嘴碰一下,嗑一下,嘴碰一下……然后就咸得发齁、嘴皮发干了。瓜子仁又比较糙,容易划伤嘴,这样一来,雪上加霜,就容易造成炎症,甚至导致嘴角起泡,成了人们常说的“上火”。
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里都会买一些坚果,但一些人吃完坚果后就会感觉喉咙痛,甚至有异物感。这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因为坚果太干太咸。一方面,坚果是常见的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之一。如果每次吃完坚果,即使吃很少,都有不舒服的情况,那极有可能是过敏,那就尽量不要吃了。另一方面,坚果都是经过高温烘焙制成的,水分很少,很多好吃的坚果还会加盐、加辣椒等调味,如果一次吃很多就很容易使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吞咽时产生异物感,让不少人也认为是“上火”。
春节少不了大鱼大肉,很多人肉吃多了后会感觉燥热“上火”,有些人吃羊肉的感觉会更明显。这是因为肉类的“食物热效应”更大,产生的热量更高。因为肉类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在消化吸收代谢时会消耗大量的水,同时高蛋白质的饮食会使身体散热增加。摄入不同种类的肉均能使人体产生热量,但其产热差异程度取决于肉类所含的蛋白质。以羊肉为例,它的蛋白质是餐后产热的强力促进剂,并且甲状腺激素可能有助于该效应。吃很多羊肉后还会使身体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释放增多,影响机体水盐代谢,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水分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粪便干硬,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感觉吃羊肉后更容易出现燥热、便秘等“上火”症状的原因之一。
春节期间,自然还少不了各种甜点和甜饮料。很多人喝甜饮料、吃甜食后会冒痘痘,也认为是“上火”。其实,这是因为糖分摄入太多,雄性激素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皮脂分泌又受雄性激素调控所致,因此高血糖负荷饮食会加重痘痘长势。
那么,如何预防“上火”?不良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以及过度的精神刺激等,都会使人们更容易出现“上火”症状。为了减少“上火”困扰,建议:尽量注意饮食清淡,少吃椒盐、麻辣等重口味食物;适量吃,不要暴饮暴食;多喝水,优先喝白水,所有含糖饮料(包括甜的凉茶)还是少碰,实在想喝甜味的,不妨选择代糖饮料;少熬夜,休息不好,身体就更容易出现“上火”等问题。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阮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