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方向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16日 第 04 版)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首先是“新”——由科技创新引发生产要素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创新;重要的是“质”,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发源于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作用于产业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没有标准,就没有产业”,这已成为普遍共识。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为核心要素的质量基础设施可以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架起桥梁,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应用铺平道路。
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以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创新力,以协同领先的标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以专业高效的检验检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以权威公信的质量认证认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
目前,全球范围内质量基础设施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首先是计量的量子化,特别是2018年以来的国际单位制(SI)常数化重新定义,数字国际单位制(D-SI)推动测量数据的机器可读、可懂、可操作,将数据要素的生产价值提升至新的层次。此外是技术标准的数字化、检验检测的智能化和认证认可去中心化等等。新形势下,美欧国家都在积极布局数字时代的质量基础设施战略,例如:2022年的美国《科学与芯片法案》对先进测量技术研发和国际标准制定的规定,德国也提出与“工业4.0”相对应的“质量基础设施4.0”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指出: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要突破一批急需的核心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设一批重大计量基础设施,要建设好、维护好、使用好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等国家计量战略资源,保持计量基准量值与国际量值等效。展望未来,我们要着力加强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担当重任。
一是强化计量科技支撑,牢固树立“抓计量,就是抓根本”“强计量,就是强质量”理念,依托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院等战略资源,聚集全国优质创新要素,加快建设计量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二是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培育标准数字化的产业应用生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传感技术融合发展,推广数字证书,全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水平。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计量局、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组织,创造互利共赢局面。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贯穿“产学研用”全链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梯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科学家。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