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委员:大湾区科创发展 香港应主动出击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并实施5年来,大湾区各城市间的合作在多个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这充分展示了大湾区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表示,香港应积极利用这些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协同效应,加快与内地的合作,共同“拼船出海”,从而增强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黄锦辉认为,香港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应扮演核心角色,充分利用其在科研领域的深厚积累,推动实现“香港研发、湾区量产、全国推广、国际融资”的创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香港可以作为研发的前沿阵地,专注于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而后依托大湾区内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随后,借助香港独特的国际市场定位与广泛的国际联系,将产品顺利‘出海’,进入全球市场。由此,香港不仅在研发与融资两个关键环节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将为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黄锦辉同时表示,在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香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虽然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已提出多项措施,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港元,努力营造优良创科生态环境,但香港在科创领域方面的人才仍显不足,这给香港的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人才短缺限制了创新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推进。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得一些前沿的科研项目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了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才短缺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从事知识产权交易的人才尤其欠缺,窒碍了打造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规划。为应对这些挑战,黄锦辉建议,香港继续加大对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更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设更多与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黄锦辉认为有效落实《蓝图》,“官、产、学、研”紧密合作尤为关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他建议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入力度,提供政策与资金上的强力支援;企业要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之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大学与科研机构则应充分利用其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为创新科技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